3月22日,踏著明媚春光,湖南教育報刊集團第二黨支部來到位于寧鄉市沙田鄉的何叔衡故居和謝覺哉故居,開展“學黨史 爭先進 擔使命”主題黨日活動,通過探尋無產階級革命家個人成長和革命事業發展的軌跡,追溯他們光輝艱難的奮斗歷程,感受他們流淌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精神血脈,在現實生動的黨史課堂中,回望中國共產黨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
何叔衡和謝覺哉的故居坐落在巍峨的青山腳下,古樸的農家小院、斑駁的土墻和青色的瓦透出一份素樸和浩然之氣。第二黨支部全體黨員和《湖南教育》編輯部的編輯們一邊參觀故居的布局構造、陳設擺件,一邊了解兩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生平事跡,無不贊嘆革命先烈的忠貞和無畏付出。大家認為,學習黨史,不能拘泥于文章史料,要充分利用湖南的紅色資源優勢,創新學習形式,走進歷史的發生地,靠近黨史中的革命先烈,在行走中深入學習和理解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感悟、傳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風范和優良傳統。
“半部近代史,一群湖南人。”何叔衡和謝覺哉的革命奮斗史,讓所有黨員干部和編輯部成員感慨良多——湖南是偉人故里、將帥之鄉、紅色圣地,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發源地和策源地,今天散落在三湘大地的每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文物舊址、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一個信仰熔鑄點、一座紅色基因庫,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承載著共產黨人永遠不變的政治本色和信念追求。
第二黨支部書記、《湖南教育》編輯部主任劉秋泉上了一堂“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崇德、以史力行”的黨課。他帶領大家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省委書記許達哲的署名文章《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分享了《毛澤東的初心之路》和《湖南日報》刊發的《湖南為什么這樣紅》,勉勵所有黨員和編輯部成員要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關注全國、全省教育事業的歷史和發展,守正創新,把《湖南教育》這本有著紅色基因、紅色歷史的刊物辦得出色出彩,為全省教育改革及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站在何叔衡故居院內,在藍天和青山的映照下,大家結合工作實際,暢談這次黨日活動帶給自己的啟迪和思考:何叔衡和謝覺哉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教育家,對同樣在教育領域工作的我們來說,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通過瞻仰革命先烈故居的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十分必要,黨史學習教育由此得以入腦入心。從這堂生動的黨課中,大家感悟到,無數優秀共產黨人用優良作風、革命精神和崇高風范展現出了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偉大人格力量,產生了強大號召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并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好這些優秀品質,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不動搖、不懈怠、勇于創新,扛起新時代教育媒體人的使命和擔當。
湖南教育報刊集團編委倪正松對活動作了總結。他說,《湖南教育》擁有70多年辦刊歷史,“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是黨史學習教育的12字要義,也是指導我們開展實際工作,辦好刊物應當遵循的指針。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辦好一本刊物,首先要了解和學習黨的奮斗史和發展史,繼承和發揚無數革命前輩忘我的奮斗精神,在工作中總結經驗、持續探索、開創新局。對全體黨員和編輯部成員來說,當前大家最重要的實事便是,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辦一本有思想、有創新、有競爭力的《湖南教育》,書寫好全省教育改革發展的壯麗篇章。


撰稿:王玉潔 劉秋泉
攝影:譚冀俊